1、宋、辽以后的蒙古、元,锤、骨朵是骑兵擅用的兵器,近战肉搏,得心应手。此时的锤的形状多为瓜形,六棱或八棱。明清两代仍沿用元代的瓜锤,有铜制的,也有铁制的。同时也把它做仪仗使用,装长柄,锤首鎏金鋈银,称为立瓜或卧瓜。
2、虽然假设古时将士常年征战,以及体力劳作比现代人更高,但也无法挥舞如此尺寸巨大的战锤。速度就是力量,唯快不破。之所以造成战锤体积如此之小的原因就是灵敏性,血肉横飞的战场上不会像影视剧里一样配合得如此巧妙,而是谁手中的武器能做到首先一击,而锤虽小但破甲顿挫伤害,都是难以承受的。
3、第三个用锤子当武器的武将是岳飞的儿子岳云,岳云是真正的历史人物,他跟随岳飞到处征战,无论是在小说中还是历史记载,岳云的武器都是银锤,重约80斤,这个重量常人也是拿不起来的,像我们现代的健身一般也只不过用二十斤左右的器材。
1、中国拥有三柄著名的锤,每一柄都有着传奇的故事。一柄曾令马超畏惧,另一柄使老虎屈服,第三柄甚至几乎砸死了秦始皇。这三大锤与外国的两柄锤相抗衡,能够直接将对手击飞。 蒙古铁锤 蒙古铁锤出现在元朝明初,其长度为40厘米,重量达到17千克。
2、世界兵器五大锤:中国有三 中国有三柄,一柄吓退马超,一柄吓趴下老虎,一柄差点砸死秦始皇。这三柄锤跟外国两柄锤对磕,能将其直接磕飞。蒙古铁锤 出现于元朝明初,长40厘米,重17千克,锤头精制,木柄华丽,为蒙古武将手中兵器,属袖锤类,可做暗器使用。
3、锤有铜锤、铁锤,有圆锤,有方锤,有长柄锤,有短柄锤,有大锤有小锤。古代的大力猛将一般都使大锤,一使就是两柄,两柄一百多斤。清朝名将岳钟琪就用一对铜锤,重百余斤。用锤砸欧洲板甲,能一下砸瘪,里面的人想活也能。
4、大锤不仅中国古代有,其实世界各国,尤其那些盛产大力士的种族,对大锤更加痴迷热爱,普及程度远远不是整体上略显单薄孱弱的中国人可比的。
5、第三款 欧洲大链锤 这种大链锤非常沉重,构造也是很庞大,是欧洲最大的冷兵器。光是那锤头就显得很大,钉头大锤加上厚重的铁杆,不知道身材宽大的欧洲人是否在战场上使用过它,据说欧洲人是把它当作摆设的,很可能是欧洲当时的一种道具罢了。
锤,被誉为‘百兵之猛’的冷兵器,是我国古代的重要武器之一,最初被称为“椎”。 锤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原始时代,当时人们用石头敲击坚硬物体,逐渐发展出石锤,成为生产工具。 在春秋时期,锤多作为仪仗武器使用,主要用于装饰和象征,并未广泛应用于实战。
被誉为‘百兵之猛’的冷兵器——“锤”锤是我国古代的冷兵器之一,在当时又被叫做“椎”。锤最早出现在原始时代,当时的人们用石头处理一些如骨头、贝壳、坚果一类的坚硬的物体或猎物,后来逐渐演变出了将石头绑在木棍上的石锤,这就是锤最起初的雏形。
可以说岳云很好的继承了父亲的军事才能,不过有一点让人想不通,岳云使用的兵器是锤,而不用枪,这其中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?百兵之王 在冷兵器时代中,军队通常都以枪、钂、戈、戟等为主要兵器,其中枪兼得杀伤力与灵活性,被古人称为百兵之王。
鞭与锏历代视之为杂兵,因为在短兵器中不及刀、剑用之广,除鞭锏外,多配于其他兵器作战,尤其和长兵为伍来使用。唐初的秦琼秦叔宝善使双锏。锤又称椎,也有长短之分(还有用于偷袭的流星锤,作为十八般兵器单独的一种)。击打型钝器兵器。属于力量型武器。古代持锤者称为“金瓜武士”。
也是战争中使用最广泛的武器之一。著名的有环首刀、唐刀、朴刀、绣春刀等。第一名的枪,由矛演变而来,长而灵便,使用者众多。在十八般武艺中,枪是最难掌握的武器之一,但一旦熟练掌握,便能在武林中独步天下,成为安身立命和保家卫国的重要工具。因此,枪被誉为“百兵之王”。
1、冷兵器中的铁锤主要有以下作用:作为主要攻击武器:铁锤依靠其重量和挥舞时产生的加速度,通过重力钝击的方式对敌方造成严重的伤害,如骨断筋折等重伤。具有透甲杀伤力:在冷兵器时代,将士们通常身穿厚厚的盔甲以防护伤害。
2、古代将士在战场上都尽量避免与擅长使锤的敌人交手,以免受到重创。这是因为锤具有一个独特的功能:透甲杀伤。在冷兵器时代,尽管盔甲不断进化以提供更好的防护,但锤凭借其重量和挥动的加速度,能够以重力钝击的方式穿透盔甲,造成严重伤害。
3、无论是铁盔或者甲胄,在高速飞舞的铁锤重击下,都难以提供有效防护,因此锤就有了其他兵器难以比拟的透甲杀伤力。现代出土的古代头盔上,很多都有锤砸击留下的凹陷和孔洞,可想而知锤的杀伤力有多大。正因为锤有这种独特的透甲杀伤力,才会几千年来沿用不衰,成为古代战场上令人胆寒的可怕武器。